首页 > 文化荟萃 > 正文

诗钟在营口

分享到:
2019-02-01 00:01:00   来源:营口之窗   作者:回崇孝   点击: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钟的历史不是很长。清以前是不见踪迹的,清中后始有一些痕迹。近人陈海瀛《希微室折枝诗话"折枝起源》云:折枝吟盛行于福州,始自何时,莫得而详也。清光绪年间黄理堂中丞有《雪鸿初集》之作,亦谓不知所自始,踵其后者,又有《雪鸿续集》及《壶天笙鹤》,皆仅选折枝名句而已……《雪鸿初集》中刊有乡贤先辈林少穆先生折枝诗句,“是嘉庆时已有折枝吟矣”。萨伯森、郑丽生《诗钟史话---诗钟之源流》也说:“诗钟之起源,始自何时,人或不详,今遍检有关文献,所得而知者,其最早记载为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成书之莫友棠《屏麓草堂诗话》,是书载当是福州吟集有分咏、专咏、空咏三种诗体”。其实关于诗钟的起源迄无定论,从现有资料分析也只知大概而已。

  而我接触诗钟时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营口杨曦光先生首度引入,滨城联友热度追随。于1992年 由本人发起成立营口诗钟社,人员不固定,七八个人,每月钟聚。活动由一人出题,嵌字或分咏二题,以十分钟为限,超时不录。由活动召集人指定一或二人评卷,给出分值,评出本题的前三名。1994年始,我倡议编印诗钟报,第一期于当年九月刊出,印刷1000分,发到全国各学会爱好者手中,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形成了南福州,北营口的诗钟活动格局。林纾的书童杨文继先生,南坪的林其锐先生,福州大学的博士黄洪涛先生多次与本社书信交流,北京大学的吴小如教授亲自为营口诗钟报题写刊头,民俗专家王鹤龄先生为本刊亲自撰稿,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营口诗钟通过一张诗钟报与全国同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营口的诗钟也进入了高潮时期。到2011年,共刊印14期诗钟报,发行数万分,刊物遍及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所有地区,还延伸到了美国,日本等地。在刊印诗钟报的同时我们还举办了全国诗钟擂台赛14期,征集到大量诗钟作品和文章,对诗钟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于海州,杨曦光先生对营口诗钟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关注,而朱洪兴,岳昆波,于景仁,刘金龙,董成等作为营口诗钟社的核心会员及后期的朗空群部分骨干,他们对营口诗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营口诗钟是近年来营口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朵浪花,他让我们记住那一段美好的回忆。相信营口诗钟不会沉寂,他是在凝聚力量,吸收养分,在合适的时机再次萌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图右一,作者回崇孝)

作者简介:

  回崇孝,男,1960年2月9日出生,回族,大学文化,辽大新闻系毕业,营口日报记者。
 
  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楹联学会理事,辽宁书协会员,营口市文联委员,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诗钟社(采社)社长。
  1996年获全国“黑龙制药杯”楹联大赛二等奖,1998年获山东曲阜全国孔子文化对联大赛优秀奖,2006年获宁夏庆七一全国楹联大赛二等奖。
  1997年创建全国第一张《诗钟报》,同时组织全国首次诗钟擂台赛,擂台赛先后举办了12次,《诗钟报》出版13期,覆盖除西藏外的所有地区。经中国楹联学会批准,成立全国华夏诗钟社,出任秘书长,建立诗钟创作基地,形成南有福建,北有营口、北京的诗钟发展格局,对诗钟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兴灭继绝,繁荣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获中国楹联学会百名联家创作奖。2008年获营口市辽河文学奖。作品和创作经历多次在电视、报纸,电台,期刊等媒体做专题介绍。
  利用网络宣传营口楹联,营口文化。先后参与创建了大容论坛,芦荻文学社区,芦荻论坛等,刊登会员作品,组办3届全国网络楹联大赛,同时参与管理朗空Q群的对联临屏创作和评论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诗钟
上一篇:求索之峰在识我
下一篇:嵌字诗钟
版权声明: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均由投稿人提供,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涉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网及承办单位享有独家所有使用权。 未经本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投诉或联系电话:+86-417-28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