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营口 > 正文

中国营口网国庆特别专题:何以铸魂,为人民而战

——写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国庆节前夕

分享到:
2025-09-30 13:50:29   来源:营口之窗   作者:海丹青   点击:
  (中国营口网“今日关注”)何以铸魂——为人民而战

  —— 写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国庆节前夕

  海丹青
 
  战旗如云,所向披靡,呼应了广场吹号角的军士,这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这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国庆节,没有一位中国人的心情,是平静的。

  1949年10月1日,阳光洒满大街小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清晰而坚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话音落下,掌声如潮,红旗如海,每一面旗帜下面,都跃动着一颗颗炽热的心。群众队伍洋溢着笑容,工人、农民、教师、医者、学子……他们步伐从容,目光炯炯,手中挥舞的花束像一片片彩云。他们脸上洋溢的不只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喜悦,更是一代人接一代人传递的信念。

  昔日的英雄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化作春风细雨,滋养着每一寸山河。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众心所盼中准时举行。世界各国及权威媒体济济一堂。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城楼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发出中国声音,“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礼炮响起,仿佛军号阵阵,红旗漫卷,映红壮丽江山。

  此时此刻,亿万中国人民同频共振,在催人奋进的仪式乐曲中,感同身受祖国母亲栉风沐雨、苦难辉煌的艰苦历程,如数家珍般回望披荆斩棘、枪林弹雨中血肉长城铸就的铿锵党史、心潮澎湃中重温百废待兴、战天斗地中从无到有的新中国史、引以为傲中悉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史,充分自信中感佩全民族运用中国智慧、坚定中国自信、坚持中国道路、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一幕幕壮丽史诗伴随阅兵方队整肃庄严的坚定步伐,辉映在脑海,浮现在眼前。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不曾忘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平凡的人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家园;在建设时期,多少人默默耕耘,把青春献给土地与车间。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力量,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托举着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今天,我们不再面对硝烟,但奋斗从未停止。从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到科技攻关的实验室;从社区里忙碌的志愿者,到生产线上的工匠——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这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千门万户里真实的生活,是亿万双手共同编织的图景。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奋斗者!

  “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伟大祖国诞生七十六年来,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发展,不是靠空谈,而是靠汗水浇灌;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双脚走出来的路。

  风雨铸就辉煌

  血火岁月时光倒流般涌上心头,昔日的英雄将士仿佛跨越时空再度汇聚,看这血肉长城延续至今,看这时代军威可堪重托!看这威武之师何等雄壮,看这革命事业后生可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抗战时期如是,新中国成立后如是,改革开放如是,走进新时代更如是。中国人民始终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维护永久和平的一致步调中加深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血脉情深。

  “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要有一寸土地不是在侵略者的刺刀下面,它就不能说是被征服。”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记录毛泽东同志的话语,将自己从一名异国记者成功转变成为“中国必胜”的坚定支持者。

  “为永久和平而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广阔图谱中,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熠熠生辉。世界战线在雄鸡版图聚焦,共产国际在中国点燃星星之火,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红船,红色火种在中国燎原。当世界法西斯战争正式打响之时,中国人民正以争取全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心和勇气魄力,同日本侵略者艰苦鏖战,以举火烧天之势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同仇敌忾,为永久和平而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最早投入抗日且持续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以顽强的意志投入了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九一八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早于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的二战全面爆发。” 这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指出:“中国凭借自身的力量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境内,这是日本未能对苏联发起军事进攻的关键原因之一。”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历练决定成长

  军事强大彰显和平决心,中国军队无论在体系还是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从“万国牌”装备受阅、飞机在天安门上空往返飞行,到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抗战胜利以来,八十载风云变幻,八十载历练成长,于本次阅兵尽展风流。

  阅兵式上,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依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空中护旗梯队由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以护卫旗帜、编成字符、悬挂标语等方式,向全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标语迎风荡漾,一字一句映入眼帘、刻进脑海、融入血液,形成肃然起敬的精神共鸣。

  红旗下的徒步方队虎虎生威、目光炯炯,眼中燃着使命的火焰,心中念着人民的重托。以“一老一新”的独特排组,彰显中国军事的时代风采。这些受阅部队官兵大多来自抗战老部队,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以及抗日根据地所在省份民兵中抽取;结合“一新”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凸显“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与凸显实战化联合编组的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装备方队相互映照,以大国实力展示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国之重器,彰显了中国军队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斗争魄力与必胜信心。

  人民伟力托举民族复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4年抗战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这正是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生动体现。亚美尼亚前总理格兰特·巴格拉强指出:“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不可能取得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阅兵式上,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演奏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战经典曲目,和大家共同追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缅怀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先烈。以民族同心为英灵做出最好的告慰,对人民伟力致以崇高礼赞。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国力的强盛、民族的自信在阅兵中更加明确了全国人民众望所归的期待,这既是一场盛大的国家典礼,又是一次深刻的国民教育,更是每一位劳动者、建设者、工作者对时代、对国家、对人生最直观感、最踏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价值感”与“归属感”。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每一位劳动者、建设者、工作者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民族自信、彰显着人民伟力。“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层干部既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以实干笃定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全人类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勇毅前行!


作者:海丹青

  作者简介:海丹青,女,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辽宁省委党刊《共产党员》特约记者、营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学会会员、“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营口大型文艺文化演出活动特约撰稿人。曲艺相声作品《趣说东北》、《名歌杂谈》登上中央3频道;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川烟雨》荣获中宣部、中国文联“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国家奖,并入选中宣部、中国文联“我和我的祖国”《拾掇 70年的片段》文集,被学习强国国家级平台设定长期专栏,同时被国家级音视频平台转化播出,并被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院校作为思政教育范本学习;多年来荣获得中组部“做合格党员”征文奖,荣获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文字奖,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国家新闻奖及辽宁新闻奖项一二三等奖多项。多篇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纪实作品发表于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级及省级刊物等。

  供稿作者:海丹青,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
视频号:营网天下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国庆 专题
上一篇:中国营口“八一”专题:硝烟淬金戈,铁血铸军魂
下一篇:中国营口网祝全球华人双节快乐!
版权声明: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均由投稿人提供,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涉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网及承办单位享有独家所有使用权。 未经本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投诉或联系电话:+86-417-2828138